滚动新闻

华为靠什么:任正非创业史与华为成长揭秘(图书目录/内容简介/文摘)

  关于华为靠什么:任正非创业史与华为成长揭秘相关参数等相信大家还不知道吧,今天小编就来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

  华为靠什么:任正非创业史与华为成长揭秘/内容简介

  

  《华为靠什么》是详细描述华为曲折成长历程的第一本华为通史!

  

  前华为8年资深员工,18年观察研究,5年潜心创作,著成第一部华为奋斗史诗!

  

  《华为靠什么》用叙事写实的笔触,详尽深入地梳理华为创立以来27年奋斗、受挫、变革、壮大的历程,按照时间线索讲述细节丰满的华为故事!

  

  提供大量独家一手资料,尤其是任正非早期创业阶段的资料!附6篇任正非内部发表的文章及讲话!

  

  从中国到世界,华为无疑是一家最神秘的企业。国际风云、商业陷阱、市场攻伐、自主研发、全盘西化、血腥的狼文化以及创始人谜一般的传说和举世罕见的低调,都令人们好奇不已。其实,华为的发展史,就是任正非的奋斗史;华为的成功之道,就是任正非的“非常道”。只有读懂了他,才能读懂华为这部“企业大戏”。1987年,华为从小作坊起家,2012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202亿元人民币(折合350亿美元),成为与爱立信并驾齐驱的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2013年,华为在全球部署的LTE商用网络和EPC商用网络,名列世界第一;智能手机大规模突破欧洲、美国、日本等高端市场并在全球热销。本书将通过内部人的视角详尽、深入地梳理华为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从而阐释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和商业逻辑,全面揭秘华为的研发策略、市场策略和全球化战略。

  

  华为靠什么:任正非创业史与华为成长揭秘图书目录

  序

  

  引子“谁的华为?”——来自华盛顿的质疑

  

  任正非背景调查

  

  第一阶段 创业

  

  第一章 华为起源

  

  任正非家族探源

  

  青少年时代

  

  大学生活与“文革”岁月

  

  军人精神

  

  艰难岁月创建华为

  

  中国的堂·吉诃德

  

  我要“三分天下”

  

  第二章 市场不相信眼泪

  

  从农村包围城市

  

  技术赶超贝尔

  

  与朗讯分庭抗礼

  

  人海战术

  

  普遍客户关系

  

  人走茶不凉

  

  至诚守信

  

  利益均沾

  

  第三章 自主研发的灵魂

  

  穷则思变

  

  压强原则

  

  拿来主义

  

  技术只领先半步

  

  不冒险才是企业最大的风险

  

  做自己最擅长的

  

  以管理优势带动成本优势

  

  第四章 企业家与商业政治

  

  与政治亦步亦趋

  

  “中华有为”赢得国家领导人重视

  

  “隐身”的根源

  

  第五章 “狼文化”落地的四大支点

  

  惶者生存

  

  自我批判

  

  绝不让雷锋吃亏

  

  明确为谁而战

  

  任正非文章

  

  我的父亲母亲

  

  致新员工书

  

  第二阶段 变革

  

  第六章 无为而治

  

  华为往何处去

  

  问题叠着问题

  

  模糊的光束

  

  从混沌到有序

  

  探索“无为而治”的现实路径

  

  美国寻道

  

  狭路相逢勇者胜

  

  华为宣言

  

  从人治走向法治

  

  第七章 脱胎换骨

  

  为什么全盘西化

  

  “把聪明人规范起来”

  

  选择世界级老师

  

  交20亿学费,师从IBM

  

  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

  

  蓝色巨人的“美式”诊断

  

  “一定要端正我们的学风”

  

  削足适履

  

  “世界上最难的改革是革自己的命”

  

  第八章 华为的冬天

  

  “大跃进”年代的华为

  

  IT泡沫在一片哀号声中幻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内部创业

  

  飞来横祸

  

  失误的小灵通

  

  折戟沉沙的CDMA

  

  从内部创业到“内部创伤”

  

  第九章 挽危澜于既倒

  

  《北国之春》与创业精神

  

  应对寒冬的答案

  

  7.5亿美元出售华为电气

  

  亡羊补牢

  

  取道争夺战

  

  把心拿出来燃烧

  

  率先垂范,风雨同舟

  

  股权变革运动

  

  绝境反击

  

  “未来的企业之争,就是专利之争

  

  第十章 苦练内功,迎接春天的到来

  

  将变革引向深入

  

  均衡的力量

  

  以IT推动管理进步

  

  集体决策与三权分立

  

  推行职业化

  

  在理性与平实中存活

  

  凤凰涅槃

  

  任正非讲话

  

  华为的冬天

  

  认识驾驭客观规律,发挥核心团队作用,不断提高人均效益

  

  第三阶段 国际化

  

  第十一章 跨过太平洋

  

  香港起步

  

  冰雪俄罗斯

  

  屡败屡战

  

  生命的代价

  

  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我

  

  开辟“新丝绸之路”

  

  价格利器打开欧洲之门

  

  比狮子跑得快

  

  国际化研发布局

  

  小学生领着大学生闹革命

  

  第十二章 登陆北美遭遇强劲狙击

  

  “唯一不同的就是价格”

  

  思科的专利武器

  

  华为的“太极功夫”

  

  胜利的代价

  

  第十三章 以土地换和平

  

  结盟之困

  

  合纵连横

  

  打天下要与敌人做朋友

  

  从“秧歌”到“探戈”

  

  接受最严厉的“欧式”体检

  

  跻身富豪俱乐部

  

  第十四章 崛起与对抗

  

  巨头掀起合并大潮,华为怎么办?

  

  定位决定地位

  

  以客户为中心

  

  塑造“千手观音文化”

  

  拯救利润率

  

  挺进世界500强

  

  格局之变

  

  第十五章 将革命进行到底

  

  进军新战场

  

  领跑“云计算”

  

  “妥协与灰度”

  

  以奋斗者为本

  

  上市的趋势

  

  为轮值CEO鸣锣开道

  

  任正非讲话

  

  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

  

  一江春水向东流

  

  华为靠什么:任正非创业史与华为成长揭秘作者简介

  杨少龙,1965年出生于青岛。曾先后在华为、美国戴尔等企业从事财务、营销、管理和培训工作。自2008年起致力于华为发展史的梳理、写作以及华为企业文化、市场战略、自主研发、流程变革、国际化和任正非管理思想、经营哲学等课题的研究。2014年8月,被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财富智慧中心聘为“北京大学财富智慧管理高级研修班、北京大学财智私董会核心教练”。

  

  华为靠什么:任正非创业史与华为成长揭秘文摘

  美国K街是一条横贯华盛顿北部的街道,东通国会山,北连乔治城。尽管从外表上来看,这里与美国其他街道并无二致,但是K街中央有一则醒目的巨幅广告:“白宫的许多人只能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而我们则能够帮助你改变结果。”它狂妄而又霸气十足地告诉世人,这里为什么与众不同。

  

  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如果说最高法院、国会和白宫构成了三大权力中心,那么K街则被称为不折不扣的“第四权力中心”。这里聚集了上百家人脉深厚且背景复杂的智库、游说集团、公关公司、民间组织和国际总部,他们利用各种渠道向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和法官们游说,以影响或者改变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而它们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政府、军火商、石油大亨,或者是希望改变美国政策的任何人。

  

  2010年的情人节过后的第二天,K街的安可顾问公司(APCO Worldwide)迎来了几位东方客人。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安可公司最终接受了他们的委托:

  

  “在美国第三大电信设备运营商斯普林特(Sprint Nextel)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的电信设备招标时,让那些习惯于指手画脚并出面干涉的国会议员和政府官员们‘站得远远的’。”

  

  这家公司就是来自中国的华为。

  

  在安可公司的精挑细选和穿针引线下,华为很快便相中了自己的合作伙伴——美国Amerilink电信公司。

  

  尽管Amerilink公司于2009年才成立,却大有来头:其创始人是克林顿时期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威廉·欧文斯(William Owens)上将。董事会成员更是藏龙卧虎、群星璀璨,其中有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首席顾问约翰·贝林格(John Bellinger)、世界银行前行长詹姆斯·沃尔芬森(James D. Wolfensohn)、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戈登·英格兰(Gordon England)以及美国众议院前多数党领袖理查德·格普哈特(Richard Gephardt)等政要。随着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的陆续登场,华为不仅耳目一新,精神也为之大振,继而对美国政坛巨星的精湛表演大加赞赏。

  

  “谁的华为?”——来自华盛顿的质疑

  

  当约翰·贝林格拜访美国国家安全局时,几位前助手得知他的来意后曾暗示“谁的华为”,意思是他服务的这家企业有可能代表中国政府的意志。这时候,约翰·贝林格拿出一本刚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指着里面最新公布的世界五百强名单,以他惯用的语气说:“华为就是华为,它不是来自未知世界的怪兽,是财富五百强的新成员,排名第397位。”

  

  而理查德·格普哈特约见众议院的几位老搭档时也遭到了类似的质疑,为此他列举了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如果中美开战华为会让美国的通讯陷入瘫痪,那么按照这种逻辑,美国至少向中国出售了1 000架波音飞机,在战时是否也会一架接一架地坠向地面?”理查德·格普哈特连续在空中做了几个抛物线的手势说:“显然,这非常愚蠢,跨国公司不可能拿自己的未来去

  

  冒险。”

  

  为了打消美国国防部对华为军方背景的猜疑,戈登·英格兰在生日之际曾邀请数名在国防部任职的老部下一起“坐坐”。在那次见面会上,威廉·欧文斯告诉他们,华为可以公布其设备的源代码,并愿意接受第三方和美国情报机构最高级别的安全检查。为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欧文斯甚至透露Amerilink公司届时将与华为联合投标,为此他已聘请了斯普林特负责产品研发的前高级副总裁凯文·帕金汉姆(Kevin Packingham)担任公司CEO,并从斯普林特挖来了7名关键的技术人员。

  

  可是,即使有如此神通广大的公关团队的鼎力相助与摇旗呐喊,最终也没能让华为如愿以偿。

  

  在2010年12月斯普林特价值50亿美元的3G设备招标中,华为的技术、商务和设备性能在评标中获得三个第一。当斯普林特即将拍板的关键时刻,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给斯普林特CEO丹·赫西(Dan Hesse)打了个电话,对华为参与投标表示“深感忧虑”。而约瑟夫·利伯曼(Joseph Lieberman)等8位国会议员,则联名致信奥巴马总统和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朱利叶斯·格纳考斯基(Julius Genachowski),声称如果华为中标,可能会在战时让中国政府控制美国的通信枢纽,进而摧毁整个美国的资讯网络。最终,价值50亿美元的订单被爱立信、阿朗和三星瓜分。

  

  实际上,类似的滑铁卢,华为在美国已经遭遇多次。

  

  2005年7月,华为向英国老牌电信设备商马可尼发出收购要约的时候,美国情报机构曾以“马可尼是五角大楼的设备供应商”为由,向英国政府提出严重警告,最终马可尼被爱立信收购。

  

  2007年12月,卷土重来的华为携手美国私募基金贝恩资本,欲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商3Com,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阻止,最终3Com公司被惠普收购。

  

  2010年7月16日,风雨飘摇的摩托罗拉宣布出售其无线网络资产,就在志在必得的华为在竞购的关键时刻,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再次以“涉及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摩托罗拉接受华为的收购要约,最后摩托罗拉被诺西

  

  收购。

  

  尤其令人瞠目结舌的是,2010年7月,位于圣克拉拉的一家高科技公司3Leaf宣布破产,在没有其他买主的情况下,华为以200万美元与其达成收购协议。但2011年2月11日,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致函华为,建议其“放弃该项收购”。如果华为反对,“按照美国惯例此案将移交给奥巴马总统亲自审批”。这等于明确告诉华为:凡是想收购任何一家涉及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美国企业,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今年69岁的任正非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他创办的华为公司和中国政府、中国军队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究竟谁在管理华为,一直是华盛顿疑虑和关注的焦点。

  

  任正非背景调查

  

  华盛顿不是唯一感到不安的。

  

  多年以来,英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也纷纷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任正非展开各式各样的调查。

  

  事实上企业创始人有在军队服役的经历,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2003年3月,当思科以知识产权的名义对华为实施战略打击之际,3Com公司宣布与华为成立合资企业而遭到一些媒体的指责与质疑时,3Com总裁布鲁斯·克拉夫林(Bruce Claflin)曾毫不客气地回应道:“如果军旅的经历妨碍你成为一位CEO,那么美国一半以上的CEO都没有这项职业资格。”

  

  不过,华盛顿的疑虑也并非空穴来风。

  

  作为企业的创始人,任正非长期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无论对于国际媒体还是中国媒体,他从来不接受任何采访,这不仅在中国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非常罕见,显然其中有难言之隐或无法公开的秘密。而在华为走向国际市场之前,任正非曾断言:“未来的国际竞争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国家和国家的竞争,实质上是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此的旗帜鲜明,自然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华为靠什么:任正非创业史与华为成长揭秘序言

  “脚踏先辈世代繁荣的梦想,背负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诚实、积极向上。

  

  学习美国的先进技术,吸取日本的优良管理,像德国人那样一丝不苟,

  

  踏踏实实,兢兢业业。

  

  发扬革命前辈的光荣传统,团结合作,群体奋斗,继往开来。

  

  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火红的青春,时代的召唤,铸造了华为人的脊骨……”

  

  这是华为任正非总裁在1995年年初慷慨激昂地写下的《华为之歌》的歌词片断。随着华为27年的高速发展,《华为之歌》不仅成了华为人的精神图腾,也成为任正非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与不懈奋斗的一个缩影。

  

  自鸦片战争以来,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现实,背负着东亚病夫的屈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产业报国的呼声。但一百多年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争、内忧外患和十年动乱,不知走了多少弯路,不知遭遇了多少挫折。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才真正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随着联想、海尔等一大批中国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华为在世界通信技术领域的崛起,成为中国高科技复兴的标志。

  

  为此,中国的专家学者、新闻媒体和数十位财经作家,对华为的企业文化、自主研发以及国际化的成功经验,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探索,为中国企业了解华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众所周知,由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最低调的企业家,而任何一个成功的世界级企业家,必定有其特立独行之处,也必定有其强大的精神动力。那么,任正非前进的动力到底是什么7《华为之歌》中体现出的他的历史感、使命感、责~niSA的理想抱负从何而来7他究竟靠什么突破与超越所处时代的历史局限,最终率领华为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了中国人的脊梁7中国企业到底应该向华为和任正非学习什么7这就是本书的探索重点。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创业环境和创新机制非常完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你拥有好的创意,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就会帮助你完成创业。相比之下,中国的创业环境与美国有着很大的差别。任正非于1987年创业时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任何背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具备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先天禀赋。而华为之所以仅用了短短20多年时间,便战胜了朗讯、北电、阿尔卡特、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等一系列欧美项尖的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异军突起,并给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与典范,其成功凭仗的却是中国人的坚强意志、不屈不挠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为了实现理想而背井离乡、前仆后继的华为人以青春、血泪和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今天,中国企业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国际化,而华为精神和其成功经验,不仅对中国企业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对中国未来高科技的发展走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对华为有着深厚感情的前员工,在对任正非总裁和华为人产生由衷敬佩的F8时,我下了把华为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决心。

  

  结束了在华为、美国戴尔等企业长达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后,在北京大学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王育琨主任和当年华为的两位同事——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留征博士和领导力讲师张宏涛的鼓励下,我开始潜心研究、梳理、思考并撰写华为的发展史,同时以任正非为主线,把他的使命感、责任感、理想追求和奋斗精神,与华为27年发展历程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用编年史的方式溯本求源,力求真实、完整、全景式地再现华为和任正非总裁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当然,要把极为低调的华为27年的历史碎片捡拾、搜集及挖掘出来,再经过严格考证并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难度之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5年漫长的写作过程中的辛酸和痛苦真可谓异乎寻常,也销蚀了我的健康。但如果本书能够给有志于成为世界级企业的中国企业些许的借鉴和启迪,对中国企业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的群体崛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再多的痛苦我也能够坦然面对且无怨无悔。因为《华为之歌》和华为精神,对于中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和动力。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中信出版社王冬军主编、策划常青和责任丁秀丽以及其他们,以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本书的面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汗水和艰辛的劳动,在此深表感谢。另外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由于华为27年发展史的断点太多,有几处内容我参考了《走出混沌》、《华为的世界》、《思科Vs华为全景回放》等著作、文章和关于华为的新闻报道,在此向彭剑锋、黄卫伟、吴春波等6位人大教授、原华为人力资源部副总裁吴建国老师、资深记者冀勇庆先生、《创业家》杂志郭海峰社长以及全国撰写过华为报道的媒体朋友、华为同事和专家学者们,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写这本书纯属我的个人行为,由于跨越的年代久远,有些情节与华为史实有出入的地方,敬请华为和任正非总裁谅解。在此衷心祝愿任总身体健康,衷心祝愿华为基业长青、蒸蒸日上。

  

  现在,请让我们打开心灵的窗户,看看华为这家令美国政府都惧十白的中国民营企业,究竟靠什么从一间6个人的小作坊,成长为一家拥有15万员工、年度营收达35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

  本文介绍到此结束